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
“星空浩瀚”属于每一个人!在开馆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,上海天文馆(上海科技馆分馆)于6月9日,在蚂蚁集团旗下鲸探平台正式上线两件数字藏品——“璀璨橄榄陨铁·伊米拉克陨石”和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的缩比模型·水运仪象台”,让观众把热门藏品“带回家”。
两件数字藏品分别取材于广受欢迎的“家园”展区以及“中华问天”展区,一件是推测约在十四世纪降落到地球的陨石,另一件是北宋时期发明制造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的缩比模型,从古至今,跨越中西,一同见证世界天文史的发展历程。
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将天文学展品“跨界”为数字文创,上海天文馆的天文专家和上海自贸文投的设计师们,针对两件展品的数字化难点进行细节打磨、反复推敲,通过概念再造、二次设计和3D数字建模等工作,将实物的璀璨和神秘进行全方面呈现,用数字技术“复活”古代科技,让观众与藏品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“对话”,了解过去,展望未来。
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“数字藏品”属于文创数字化的一种载体,通过区块链唯一标识的技术手段,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,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、购买、收藏和使用。数字藏品与实物藏品分属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,实物本体作为跨越虚实的纽带,不可替代,数字藏品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,让观众可以“走近”它,欣赏它,随时随地去发掘藏品背后的故事,让藏品真正“活起来”,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其承载着的文化精神内涵,让观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连接。
数字化创新将为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。今年5.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“博物馆的力量”,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,呼吁各界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。在阐述这一主题时,国际博物馆协会同时提出了“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”的问题,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并应用于日常生活。5月22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。
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,上海科技馆始终将“观众体验”放在首位,提前布局,全力打造“管理平台化、服务网络化、决策数据化”的“三馆合一”智慧场馆,并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场景、新业态及新模式。馆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4K/8K+5G高清技术、物联感知、虚拟现实AR、增强现实VR、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,持续提升“展览吸引力”“科学传播力”“创新驱动力”以及“技术渗透力”,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方位、沉浸式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。AR/VR展览、线上3D数字展、4D科普电影、科普纪录片、5G云直播、沉浸式实景互动科普游戏……让观众随时随地享受科普盛宴。前不久的国际博物馆日,上海科技馆首次尝试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举办活动,观众以专属的数字身份沉浸式观展、听讲座,与嘉宾互动,徜徉在“鲸奇世界”的展览中,尤其是年轻的观众朋友,纷纷表示意犹未尽。
此次上海天文馆数字藏品的发布,为上海科技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增添一抹新的色彩。据悉,面向未来,上海科技馆将继续用数字技术赋能场馆,激活文化资源,打造“无界”“可达”的科普教育大平台。
(文中图片由上海天文馆提供)